来源: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发布时间:2016-07-13 16:27:43点击次数:3415
空明的池塘中,绿油油的水生植物随着微波招摇、荡漾,小鱼自在穿梭其中。而今,清水型水体景观,工程正是为了打造出更多此般玲珑的水中景致,让人们在城市中时常可以遇见一片清凉。
构建清水型水体景观需要运用生态学相关技术原理,配以综合的技术手段,以沉水植物群落恢复构建为基础,逐步恢复水体的生态系统其他群落(包括鱼类、虾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微生物等),净化水质的同时使水体生态系统复杂化和稳定化,最终达到水体清澈洁净、系统群落结构复杂、生态景观优美的效果。
清水型书体景观实景图
然而,在很多人看来,清水型水体景观构建仅仅是“种草”而已,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这是一种很错误的想法。缺乏对水体生态的尊重,只种植水生植物,而忽略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系统的构建,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下面两个案例,是清水型水体景观构建中常出现的典型问题。
一、水绵的爆发生长
在清水型水体景观构建初期,沉水植物未能满铺于水底,很容易导致水绵爆发,特别是以自来水为补水水源、水体较浅的区域。
什么是水绵呢?水绵是水绵属绿藻的总称,是一种普遍生活在淡水里的真核多细胞藻类,因体内含有1-16 条带状、螺旋形的叶绿体,所以呈现绿色。世界上大概有超过400 种水绵,它们的宽度大概在10-100μm 之间,长度最长可达数厘米。
当水体水绵爆发时,水绵会附在沉水植物的植株上,造成植株表面潮湿,妨碍植株的通透性,呼吸不畅,引起沉水植物烂秧和叶鞘腐败。水绵还会使沉水植物的根部因气体交换不良,产生硫化氢、沼气而发黑,烂根,严重影响沉水植物分蘖和正常生长发育。
桥头研发基地水绵爆发
在单一的沉水植物水生态系统中,当水绵爆发时,你只能“望绵兴叹”。传统的物理方法根本无法发挥作用,人工打捞只会越打越多,而化学方法会同样对沉水植物造成危害。而只有采用生物的方法,通过构建鱼类、底栖动物和微生物等其他生态系统群落才能有效抑制水绵的爆发。
水绵生物处理后效果实景图
二、福寿螺不“福寿”
福寿螺又名苹果螺或大苹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1981 年由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广东,作为淡水养殖贝类。
由于过度养殖,加上味道不好,福寿螺被随意丢弃到野外。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很强,又繁殖得快,一年可繁殖1-2 代或2-3 代,成螺产卵次数多,产卵量大,每交配一次可连续产卵10 多次,1 只雌螺经一年两代可繁殖幼螺32.5 万只,因此迅速扩散于河湖与田野(如图4.右)。其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能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植物的生长,在华南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福寿螺及螺卵
在清水型水体景观构建中,苦草是整个系统构建的最重要一环,不仅净水能力强,且不易泛滥,也有很高的景观观赏性。然而在所有的功能性沉水植物种,福寿螺最喜食苦草,常常将满塘的苦草啃食干净,对水质净化和水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福寿螺啃食苦草
可以看出,福寿螺对清水型水体景观构建的危害非常大,根据以往案例,单一的水生植物系统遇到福寿螺入侵会迅速崩溃,无一幸免。因此,必须找到合适的方法对福寿螺种群数量进行控制,目前福寿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人工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等。
人工防治适合水域面积较小水体,是控制螺害简单易行的方法之一,然而对于大面积水体是杯水车薪。
化学药剂防治是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办法,能较快地杀灭福寿螺,但有严重的副作用,对其他水生动物或陆生动物也会造成危害,并带来一系列的生态“蝴蝶效应”。
生物防治是利用福寿螺天敌对福寿螺的摄食作用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如青鱼和甲鱼,抑制福寿螺繁殖的同时还能带来经济效益,一举两得。
有研究表明,青鱼对于福寿螺有极佳的取食能力,以2.4 公斤重的青鱼为例,每日可取食壳高3 公分的福寿螺11.5 个,换算成每月取食量则高达345 个福寿螺。并且体重愈重的青鱼相较于体重轻者,能取食较大的福寿螺及具有较高的取食量。茭白田间放养中华鳖试验结果表明,中华鳖对福寿螺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日均取食福寿螺螺肉能达自身体重的7 %~ 15 %,既减轻了福寿螺对茭白的为害, 又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茭白、甲鱼获得双丰收, 有效地控制了福寿螺的扩散与蔓延。
福寿螺生物防治
三、总结
综上可见,在只有水生植物系统的清水型水体景观中,一旦遇到不利情况,整个系统会迅速崩溃。因此必须通过合理构建水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才能保持系统正常运行,从而达到持久净化水质、时时景观优美的目的。